二孩的到来会影响每个家庭成员,其中对老大的影响最大,也最复杂
一位准备生二孩的妈妈说,她家老大快5岁了,为让老大有个思想准备,她给老大打预防针:“下个月你过5岁生日时,就有弟弟或妹妹了,那时你就要自己去另一个房间睡觉。”
结果,孩子非常害怕5岁的到来,在幼儿园总对老师说:“我不要5岁,我不要5岁。”老师开始以为他说不要午睡,后来才知道他是不要过5岁生日。
孩子天天闹着不要弟弟妹妹,后来得知此事实在无法避免时,开始“勒索”妈妈:“那你给我买酸奶喝。”“你要给我买巧克力吃。”搞得妈妈哭笑不得。
其实,二孩的到来会影响每个家庭成员,其中对老大的影响最大,也最复杂。
从妈妈备孕到妈妈的肚子一天天变大,再到弟弟或妹妹出生,这期间老大有恐惧与担忧,有恨意与攻击,有退行与争夺,还有乖巧与迎合。
有的父母会困惑,老二出生前,我们跟老大商量过,他同意了啊。可老二出生后,老大的反应为啥还这么强烈?
原因很简单,因为老大当初想简单了。他年龄尚小,不知道老二出生后自己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。当初,他觉得多个小伙伴也行,可等看到父母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另一个孩子身上时,他不由自主地会嫉妒这个孩子,同时感到愤怒。
展开剩余85%如果老大没有和父母建立信任关系,那么父母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、精力、情感去消除老二给老大造成的负面影响。
因此,养育二孩前,父母要与老大充分沟通。如果老大还小,不知道老二的出生对他意味着什么,那么父母就告诉老大,不管什么时候,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告诉父母。父母要做的不是劝解和隐瞒,是倾听与陪伴。
此外,强化对老大的爱也是可行的。比如,和老大一起看他小时候的照片、视频,告诉老大,妈妈怀他、生他时的憧憬、担忧、欣喜,让老大觉得:虽然弟弟妹妹要出生了,但我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。
老二出生后,父母还可以给老大提供专属时间,每天在一个固定时间陪伴老大一人,让老大觉得老二的到来不仅没有影响自己与父母的关系,反而让自己和父母更亲密了,这也会使他更容易接受老二。
同时,父母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再生一个。如果觉得老大学习不好、调皮捣蛋,带着一种“重新洗牌”的心理生二孩,是不合适的。这不仅会对老二寄予过高期望,还会给老大带来沉重打击。老大会觉得:父母对我失望了,所以生了弟弟妹妹,他们有了新的孩子,我就不重要了。
如果想通过再生一个孩子来维系摇摇欲坠的婚姻,这种想法也很糟糕。婚姻有问题,夫妻要深入沟通,看问题出在哪里,而不是用生孩子来解决婚姻问题。凡是用生孩子来解决婚姻问题的,最后的结局没有不输的。
总之,生二孩不能随便、冲动地决定。深思熟虑后,觉得真有必要再生,生下来后就要对孩子负责,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、幸福。
孩子不是思维严密的研究者,而是不自信的小朋友,最喜欢一次次地验证“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”
对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来说,虽然自己和兄弟姐妹拥有同样的父母,但是父母对每个孩子的情感却不同。有些父母对此不理解,认为自己对孩子向来是一碗水端平,所以孩子就应该认为父母给他们的爱是完全一样的才对。
其实,这是不可能的。这与父母做得好不好没关系。父母把一碗水端得再平,东西买得一模一样,孩子也会觉得,父母对他跟对家里的其他孩子不一样。父母一定要理解这一点。
拥有多子女的父母,可以分为4个层级。
第一层级是优秀的父母。他们给孩子的感觉是:“我爱你们每个人,尤其爱你。”每个孩子都感到父母爱家里所有的孩子,不过父母最爱的是自己。
第二层级是及格的父母。他们给孩子的感觉是:“我爱你们每个人。”孩子觉得:父母爱家里的每个孩子,他们爱我,像爱我的兄弟姐妹一样,没有差别。
第三层级是不及格的父母。他们给孩子的感觉是:“我不爱你们每个人。”孩子觉得:父母对我们没情感,抚养我们只是尽义务。
第四层级是失败的父母。他们给孩子的感觉是:“我爱你的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,就是不爱你。”孩子感到父母不爱自己时,一方面会自卑,另一方面又会拼命地讨好父母,吸引父母的注意力,争夺父母的爱。这时,父母就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。
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有9个孩子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他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父爱,并让每个孩子确信自己是父亲心中最爱的那个。
梁启超叫大女儿“大宝贝”,说“你是我最爱的孩子”,给三女儿梁思懿取外号“司马懿”赞她聪明,叫小儿子“老白鼻”,即老“baby”的谐音。
他的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前,梁启超对梁思成说:“你们如果在教堂结婚的话,你就可以用我的全名,按外国人的习惯就是思成·梁启超,表示你以长子的资格继承了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誉。”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最大认可。
对二女儿梁思庄,他给她写“肉麻”的信:“小宝贝庄庄,我想你得很,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。”
梁启超不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,还是一位好父亲。他把真挚的情感传递给 9 个子女,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父亲的最爱,这非常了不起。后来,他的孩子个个有出息,与优秀的父亲有很大关系。
毫无疑问,梁启超属于第一层级的父母。
多子女家庭中,父母常被孩子问“你最爱谁”。很多父母不知如何回答,怕说了这个孩子的名字,伤了那个孩子的心,又怕说了那个孩子的名字,伤了这个孩子的心。
其实,父母根本不必为难。老大问你,你就说最爱老大;老二问你,你就说最爱老二;老大、老二同时问你,你就理直气壮地回答:“最爱你们两个!”别怕这个答案逻辑不严密,孩子不是思维严密的研究者,而是不自信的小朋友,最喜欢一次次地验证“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”。
所以,多子女的父母可以学习梁启超,为每个孩子设计一个专有爱称,而不是无差别地把孩子都叫“宝贝儿”。这样,孩子会认为自己和父母之间有一个专属的沟通模式,自己在父母心中是最重要的。
此外,父母在外面说起孩子时,可以说说孩子的特别之处:“我家老二跑步贼快,爱死他了!”“我家老大特能说,超厉害!”这样,孩子就能确认父母是爱自己的,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。
很多父母认为,养育多子女,要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对待他们,这样才显得公平。这个想法既对也不对。
在分配时间、东西时,要完全一样。但是分配时间、东西完全一样,就是同等对待吗?不是。真正的同等对待,在于父母的心。
父母对孩子的爱,不是切蛋糕,这个孩子得到的多,那个孩子得到的就少。父母对每个孩子都可以付出百分之百的爱,这主要看孩子的主观感受,而不是父母做得是否公平。
明白这点后,父母就要注意教育细节,持之以恒,让孩子感受到你爱家里所有的孩子,同时对他又有特别的爱。这样,孩子才会更自信。
孩子不是要父母爱自己胜过爱其他孩子,而是要父母全心全意地爱自己
几位妈妈在一起聊天,聊着聊着就有了共鸣。她们都觉得,自己生了老二后才真正懂得了做妈妈。因为养老大时,是第一次做妈妈,没有经验,很多地方存在不足,如今老二来了,就把亏欠老大的补偿给了老二。可以说,老大是家中的无名英雄。
确实,一对青年结婚后住在一起,随着第一个孩子的诞生,男青年成为父亲,女青年成为母亲,生活随之发生巨变,他们开始经历各种挑战。孩子的出现促使他们进一步成长、成熟。
但是第一次当父母,抚养技能不足和心理准备不充分是免不了的。
几年后,老二降生,他们从育儿新手成了熟手,积累了足够的养育技巧,心态也成熟不少,对父母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。就是说,父母的成长、成熟,其中有老大的很大功劳。所以,在有了老二后,父母千万不要忘了向老大表示感谢。
有位妈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。一天,她让老人把老二带出去玩,自己跟老大躲在书房里看电影。老大特别开心,因为妈妈专门抽时间陪他一个。老二回来后在书房外敲门,想进来凑热闹,但妈妈没让,老大更感觉“妈妈对我特别好”。妈妈的拒绝也让老二知道,妈妈不会因为他年龄小、会撒娇,就更宠爱他。
如果父母给每个孩子的爱都是百分之百的,那么孩子之间就不会相互攀比、竞争,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好。就是说,孩子不是要父母爱自己胜过爱其他孩子,而是要父母全心全意地爱自己。
父母看见孩子时,不管他穿什么衣服、长多高、成绩好不好、有没有打碎东西、是不是包容弟弟妹妹,反正只要看到他,就开心、愉悦、舒服,就不由自主地两眼放光、嘴角上扬,这就是孩子需要的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无条件的爱”。
END
作者:英 子
编辑:壮青青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
第一时间联系删除
文章来源:
《妇女生活·现代家长》2025年第2期
发布于:河南省